文艺社《中国北斗》荣获“2021年度中国好书”(2/2)
好书是打磨出来的
——《中国北斗》入选2021“中国好书”的前前后后
李运才
自2018年6月开始确定选题给作者约稿,到今年4月入选“中国好书”,这部书已走过了近四年的出版历程,作为策划、组织者,回首四年来的出版过程,感触最深的可以归结为一点,好书是众人齐心协力打磨出来的,尤其是像《中国北斗》这样一部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前沿的主题出版物,更不是一个人、一个社的力量所能完成的,涉及的方方面面,应《腾博会官网》徐静主编之约,在这里给各位同仁分享一下我们的一些体会。
感动作者 既需要责编的诚心 也需要社里的诚意
2018年3月,社里开始布置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备奖作品。2018年6月22日,中国作协公布了当年的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入职不到三年的三编室编辑王玉十分敏锐,拿着扶持作品的目录给我看,当时我们初步选了龚盛辉的《大国之眼——中国北斗导航建设纪实》、长江的《天开海岳——走近珠港澳大桥》等三个选题,王玉很快联系了三个作品的作者,发现其中的两部已经选定了出版社。只有龚盛辉老师的《大国之眼——中国北斗导航建设纪实》还没有确定出版社,但已经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湖南等省的五家社与龚盛辉老师联系过,我们是第六家联系的出版单位。考虑到题材的独特性,我让王玉跟作者继续联系,抢抓书稿。
其实王玉并不认识龚盛辉老师,只知道他在湖南工作,是湖南作协的会员。但王玉认识湖南省作协的会员曾散,因为都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获奖者,比较熟悉。6月25日晚,通过曾散,王玉找到了龚老师的联络方式,开始了与龚盛辉老师长达四个多月不间断的沟通。为了能够与作者进行更好的沟通,王玉将龚老师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图书大都看过了,进一步加深了对作者的了解,知道了他在意的事情和他的喜好,还通过《小老外小荔》了解到作者的女儿与自己年龄相仿,通过小荔这个话题,与作者的沟通更加顺畅起来。9月5日,王玉正式向龚老师发出邀请,想面谈此事,但没有成功,作者还在犹豫。当时我提出,只要作者愿意,我们随时可以去湖南面见作者。10月18日,王玉第二次向作者提出面谈,并向作者要来了书稿的目录和样稿。我们看后,觉得这是一部很有分量的作品,拿出了自己的版税方案,给了作者,恰好作者在北京采访孙家栋院士,答应在北京见面。10月24日,我和王玉去北京跟龚老师会面,相谈甚欢,顺利签约。
经过了四个月的沟通能够顺利签约,责任编辑王玉的诚心和执着是签约成功的前提;在经济效益并不乐观的前提下,社里拿出了较好的版税方案,同时向作者承诺了重点打造该书,向作者表达的诚意,也是打动作者的关键。通过近四年的合作,作者不仅加深了对文艺社的认识,还与文艺社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把自己今后写的图书都交给我们出版。由此可以看出,编辑的诚心和社里的诚意,是打动作者的两个关键要素。
稿件 既需要作者和编辑的加工 更需要专家的指导
由于《中国北斗》是一个涉及国家安全和科技前沿的重大题材的选题,从项目启动之初,便安排了三编室主任王月峰和王玉一起来编辑该书。2018年11月上旬,因为稿件内容敏感不能从网上传输,王月峰和王玉一起去湖南拷盘带回书稿。我们三个人同步审读书稿,发现了很多问题,一是书稿的篇幅50多万字,作为备奖的纪实文学作品,这个篇幅明显偏长,在此之前,我也专门请教过主管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他们给出的意见是20万字以内;二是作品的叙事线索不够清晰,作品读来不够顺畅;三是存在一些专业知识不够准确的地方。在我们一般的出版流程中,稿件来了以后,便进入三审三校阶段,不会对作品进行大幅度的修改,但作为重点打造的精品图书,就必须在成书之前将所有的问题消灭掉。而对作品进行大幅度的修改,编辑很难做到,也很难说服作者,因为作者有自己的创作思路和习惯。因此,我们决定请北京的专家给稿子把关,同时征求了龚盛辉老师的意见。龚老师十分通情达理,非常支持我们去北京征求专家的意见。
对书稿进行了深入的编辑加工后,2019年1月,我们便带着打印好的样书去北京登门拜访了一些著名的文学评论家,请他们给书稿提意见。今天回头来看,专家的意见对这部书稿的成熟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有这样两个方面:
一是书名改得更为直接、大气、有冲击力。当初作者申报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的名称是《大国之眼——中国北斗导航建设纪实》,当我跟一些专家谈到这个书名的时候,很多专家想到的是世界上最大的球形射电望远镜——贵州的“天眼”,因为2011年动工、2016年建成的“天眼”已经家喻户晓。所以,这个《大国之眼》的名字必须改。最终还是非常熟悉图书出版的一位著名专家建议改为《中国北斗》。现在来看,这个名字读起来响当当,看起来气势恢宏。
二是内容修改得更加完善,叙事线索更为清晰。很多专家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尤其是中国作协原创研部主任、著名评论家胡平老师给出了近5000字的审稿意见和建议,对作品的修改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龚盛辉老师根据专家的意见最后确定了以时间发展为明线、以科技创新为暗线,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作品最后压缩到30万字,全景式地记录了中国卫星导航工程建设26年艰辛曲折的发展历程,立体地刻画了中国科学家不畏技术封锁、攻坚克难、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创新壮举,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热情地讴歌了新时代北斗精神,最后呈现给读者的既是一部及时、生动、有力的文学报告,又是献给新时代奋斗者、奉献者的一曲壮丽的赞歌。
重大选题备案 既是严格的审核 更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中国北斗》涉及国防建设,属于重大选题,出版前必须备案。《中国北斗》自2019年3月送省新闻出版局备案开始,到2021年11月中宣部、省局下发出版通知,前后经过了两年半的时间,审核部门之多,备案时间之长,都是我的出版生涯中未曾经历过的。
2019年3月中旬,省新闻出版局上报了《中国北斗》备案文件,因为该书已经入选中宣部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国家新闻出版署也十分重视该书的备案工作,很快将书稿送军委政治工作部备案。2019年5月7日,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在航天五院组织了《中国北斗》的专家审稿会,并出具了符合出版要求的不涉密意见书,同时提出了一些细节的修改意见;5月21日,作者和责编前往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按照专家修订意见及保密要求,重新修订了稿件。经过有关部门的协调,2019年6月6日,我和王月峰到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等候消息,从早上8点开始,我俩坐在政治工作部的传达室等候,窗外下着小雨,雨点打在树叶上的沙沙声,也如鼓槌敲打在我俩的心上,害怕稿子被否的忐忑与不安笼罩着我俩。我们静静地坐着,中午去马路对面的小店吃了午餐回来继续等待,直到下午5点,政工部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电话通知我们,稿件需要继续审核,让我们先回。因为7号是端午节,我们发现已经买不到当天和第二天回济南的车票,只好回到宾馆,等候回程的车票,稿件没有被否心中虽有一丝的窃喜,但此后却是两年多漫长而严苛的审核。
从后来反馈的信息来看,因为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建设有几百家单位、30多万人参与研制,有卫星系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系统、运控系统和地面应用系统以及后来的星链系统,每一个系统都有科技创新、都有感人的故事,《中国北斗》书中都有描述。因此,《中国北斗》也经过了多个相关部门的严格审核。2021年1月,军委政治工作部给新闻出版署反馈了备案意见,同时又建议加送中科院、航天科技局等三家单位。2021年11月,新闻出版署给我们反馈的修改意见有200多条,纠正了一些讹误,删减了一些敏感涉密问题,修订了一些可能影响国际关系的说法。
《中国北斗》尽管备案的时间有两年半之久,但我觉得这恰恰是国家加强出版管理的必然要求,体现了国家意志,有些内容涉密,我们出版人并不知道,有些话语和观点对外传播出去可能影响到国家间的关系,有些更为具体的人和事,有关部门最清楚,通过备案审核,从国家层面消除了诸多问题,为后来的成书消除了隐患。由此我们也得出结论,凡涉及重大选题备案的图书,来不得半点侥幸,必须按照国家的规定,走完所有的程序,这是确保图书不出问题的唯一选择。
图书编辑 既要一丝不苟 也要做好编辑之外的工作
《中国北斗》编辑出版的过程长达近四年,既有对编辑编校能力的考验,也考验着编辑的耐心和其他方面的工作能力。2019年3月,经过评论家审稿后,作者对《中国北斗》进行了大幅改动,我们把书稿编辑加工了一遍, 同时请股份公司出版业务部丁莉主任找了省内外的四位资深编辑和专家帮助审稿,大家又发现了一些问题和讹误;5月、8月又根据北斗办的意见,两次改稿,又编辑加工了两次,到9月初,已经编辑加工了4遍书稿,很多人参与其中,以确保书稿的编校质量不出问题。王玉于9月份去上海攻读博士学位,此后的编辑工作由我和王月峰负责。
同时,我们对备案工作一直紧跟不放,更不敢 “一备了之”,因为每年上报备案的选题很多,如果不去跟踪了解,很可能遥遥无期,甚至不了了之。其间,我们和作者一起,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了解备案的进程,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2020年5月又进行了一次改稿,进行了一次编辑加工。2021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在送中科院、航天科技局等三家单位之后,下发了修改意见,我们与作者一起进行了最后的修改,根据近几年中国北斗事业的发展变化,对书稿进行了完善,进行了最后的编校,还请新闻出版署的质检专家宋守江同志审了一遍。前后有十多位编辑审稿,我们每人审稿达六七遍,虽有疲惫但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我们知道,做一个好编辑的确不容易,既需要有好的选题策划能力,也要有过硬的编校能力,更要有推广营销能力,而图书的编校恰恰是编辑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但一部稿子自己前后编辑了七次,十多人参与一部稿子的编校,这在我的编辑生涯中还是第一次,也深刻体会到了“好书是打磨出来的”这句话的涵义。
好书 既需要领导的把关 更离不开领导的支持推广
在《中国北斗》近四年的出版历程中,每走一步都离不开集团内外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早在2019年3月备案之初,集团张志华董事长和股份公司郭海涛总经理先后审阅了样书并提出了建议;股份公司出版工作部从帮助编校到备案送审,再到协调有关部门和参与评奖,都做了大量工作;省委宣传部出版管理处刘子文处长审阅了全部书稿,迅速安排备案文件报送国家新闻出版署,协调出版局有关部室;中宣部出版局的有关部门一直帮助协调军委政治工作部。正是有了各级领导的帮助,才使得该书的备案得以顺利通过。
在《中国北斗》的编辑出版过程中,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新闻出版局局长钟华一直关注着该书的出版,专门审阅了样书。集团董事长张志华多次专门询问备案的进展情况,带着我们去北京有关部门汇报,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还专门召开会议,调度该书的出版进度和备奖工作。集团总编辑迟云约请了山东工艺美院的苗登宇教授帮助设计封面,为腰封撰写了凝练的文字,还成功主持了今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出版座谈会。图书出版后,省委宣传部出版管理处处长李康先后向中宣部、省委领导积极推广宣传《中国北斗》。正是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使得该书得以高质量的出版成书。
《中国北斗》出版后,新华社、《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等国家级媒体先后刊发消息或书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购买了广播的音频专有使用权,2月入选中宣部出版局“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好书推荐活动1-2月书单。该书出版虽然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但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我想,只要我们用心去策划、用时间去打磨,每部书都可能成为精品。
编辑有感:
王玉:在文艺社数载深受诸位领导、方家的指导,师恩不敢忘。有幸作为《中国北斗》的编辑,此书有如此成就,系全社努力之结果,我只幸运而已。运气之外,我想说,身为一名编辑时,我时刻提醒自己铭记五四时期前辈出版人 “提振国家”“兴我中华”“为后人开文化继承之源泉”的使命感,做好人,做好书。如今,专注学业,深憾离出版久也,但初心不敢忘,祝文艺社常青。
王月峰:龚盛辉老师形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是一首旋律高昂、气势雄浑的中国航天交响曲,演奏乐队阵容庞大,吹拉弹唱齐全,琴瑟鼓弦应有尽有”。《中国北斗》的出版和最终收获诸多荣誉,也是一曲交响乐,各声部各尽其职充分发挥,使这场演奏会圆满成功。我作为其中一员,努力学习,融入其中,配合节奏,完成己任,积累了经验,弘扬了精神。很荣幸和乐队一起,收获了鲜花和掌声。
更多新闻
More- 做好线上教学服务 科技社应对疫情有作为2022-05-11
- 国际儿童读书日明天社国际安徒生奖得主佳作推介2022-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