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校大赛——收获成果·锻炼队伍·提升编辑力
编者按
在近日举行的第五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上,集团首次统一组织派队参赛,就在个人赛和团体赛中有所斩获,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与赛前的认真备战、精心组织分不开,同时也表明,集团和出版单位多年来狠抓编校质量、坚守出版职责的工作收到了成效。
编校质量是出版工作的生命线,编辑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直接关乎出版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本报特别策划编校大赛专版,以供编辑们交流、学习和借鉴。
亲历与示范
陪伴与成长
——一位首届参赛选手的感与悟
山东人民出版社 王海玲
11月27日收到丁莉主任短信,得知山东队的小朋友们在第五届韬奋杯青年编校大赛中获得好成绩时,我正在北京参加“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培训,惊喜之余赶紧在人民社的编辑群中报喜。一时间群里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大家纷纷向参赛并获奖的赵文竹和王媛媛表示祝贺。
作为一名曾经参加过首届青年编辑大赛并空手而归的老选手,此时心中百味陈杂,不禁回想起8年前的匆匆参赛,临阵抱佛脚,答题时的慌乱,不甚理想的成绩,对获奖选手的羡慕,专家点评时的醍醐灌顶……
将岁月的时针倒拨5840圈,回到2007年吧。那一年,我33岁,当了7年编辑,被指派参加韬奋杯首届青年编校大赛。同行的还有两名同事——李岱岩和魏艳。因为是首届比赛,考试要点、题型、评分标准等等,大家一无所知,而且手头工作繁忙,根本无暇备考。直到当时的总编室秦主任带着我们仨“进京赶考”,才抓起广西师大版的黑皮《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抱起佛脚来:先看常见的字词错误,再温习一遍语法和标点符号用法,最后匀出点时间看看历史和知识错误。结果,还没来得及看历史和知识错误呢,同行的李岱岩把我的编校手册借走了。损失惨重啊!这次大方的“友爱”之举导致我在考试中痛失20分:考题中有两道关于历史知识的改错题,“土木堡之变”和张仪苏秦的合纵连横,就是出自黑皮手册,一字不差!因为平时没有这方面的积累,答题时直接晕菜!还有那些平日里很有把握的内容,在考场上竟然拿不准了,似是而非。原来离开了字典,离开了网络,离开了可以随时请教的老编辑,真正长在自己身上的编校本领是如此微薄。多么痛的领悟啊!
考试成绩出来了:100分。哇!看上去很完美吧?大家纷纷向我道贺!而我呢,只得忍痛解释:满分是150分。李岱岩和魏艳也都考了90多分,大家水准相差不大。颁奖典礼上,获得第一名的选手是安徽文艺出版社一位其貌不扬的小姑娘,轻声细语地介绍经验;同为山东选手的青岛出版社刘耀辉获得二等奖,手捧大红证书站在领奖台上。那个羡慕嫉妒恨啊!只恨自己没有练得一身过硬的本领为人民社争光。在心里暗暗发誓:如果有机会再次参赛,一定要尝尝站在那领奖台上的滋味。
颁奖之后是语委专家厉兵的精彩讲解。先生从试题讲到编校工作中的难点,庖丁解牛般干净利落。记忆犹新的是厉兵先生对“做”和“作”的区分:宾语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的,用“做”,如做饭,做了把椅子;宾语是看不摸不着的东西,是动名词的,用“作”,如作回答,作介绍。登时迷雾散尽,豁然开朗。我一边奋笔疾书,一边感佩不已,心中的羡慕嫉妒恨杳无踪影,代之以满满的正能量。哪怕这次考试成绩是0分,拥有这次发现不足的经历和直接提高业务本领的机会,便是不虚此行。
经过这次全国大赛的历练,我发现了自己的诸多短板:历史知识欠缺,需要补课,需要更多的怀疑精神;语法知识掌握得不扎实,须得反复学习和巩固;视野狭窄,对专业外的领域所知甚少,需要广泛阅读,补充复合营养。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唯有脚踏实地,通过终生学习和阅读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才有可能成为一颗毕淑敏所说的“影子钻石”。于是,在工作中更加认真对待过手的每一份书稿,细心编校,不敢轻忽;每发现一种新的错误便用心记录,让本领长在自己身上。后来,到了总编室,承担起图书审读工作,参加编校培训的机会多了起来,视野更加开阔,接触到的错误种类更加丰富,慢慢练就一双 “编辑眼”。真可谓一次参赛,终生受益。
8年来,我再也没有机会一雪前耻:既无人组织参赛,年龄也年年见长,离35岁原来越远了。只是心底始终没有放下编校大赛,依稀听说第二届大赛,青岛社的刘耀辉卷土重来,拔得头筹;第三届大赛,陕西师大出版社蟾宫折桂,两人获得个人一等奖;第四届大赛,大学出版社风头正劲,参赛的选手最小的只有19岁……
终于,迎来了第五届韬奋杯青年编校大赛;终于,山东队站在了领奖台上;终于,山东人民出版社的选手获得校对个人二等奖。
欣慰之情潮水般涌上心头,因为我不是旁观者,而是亲历者。我和那么多关心这场大赛的领导、师长和同仁们一起,陪伴过参赛的弟弟妹妹们:报名的时候给予他们最热情的鼓励;选拔赛后饿着肚子批阅试卷,分析他们的长处和短板;与他们坐在一起分享自己多年前的失败教训和参赛对自身的提高和历练;嘱咐他们珍惜赛前的每一分钟,踏实备战。我们亲眼看到小朋友们经历了从困惑迷茫到老练镇定,从单打独斗到抱团作战;看到他们建起“青年编辑群”,分享历届试题和答案,分享各种有助于提高业务能力和比赛成绩的课件;看到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和备战,带着疑问四处请教、热烈讨论;看到他们信心满满地进京赶考,互相鼓劲;看到台下的小伙伴为台上领奖小伙伴们拍照、祝贺,获奖的小朋友对没有获奖的同伴表示感谢和鼓励。
我们欣喜于年轻编辑取得的成绩,欣喜于他们的成长与提高,更欣喜于他们对新编辑的示范与激励:今年刚参加工作的陶远城和李书炜小朋友都心向往之,表示一定努力学习编辑业务知识,希望两年后有机会参加下一届大赛,尝尝站在领奖台上手捧奖杯证书的美妙滋味。
这是一个圆满的结局,更是一个美好的开始。第六届韬奋杯青年编校大赛,我们期待着!
夯实编校基础 做合格出版人
——参加第五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有感
山东人民出版社 赵文竹
荣获第五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辑编校大赛校对个人二等奖,团体三等奖
在大部分人都忙着疯狂网购、为马云做贡献的“双十一”这天,我得知自己获得了代表集团参加第五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的机会。作为一名在出版社编辑岗位上刚刚工作一年多的编辑新兵,这个消息既让我兴奋,感谢集团和山东人民出版社对我的信任,给了我这个难得的机会,又有些紧张和忐忑,担心辜负了这份信任。
所幸,结果还算不错,我所在的山东一队获得团体三等奖,个人也获得了校对二等奖。现在回过头来看,比起奖项,在这届比赛的准备和参赛过程中,我的收获更多,也更有意义。
所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确定我们6名参赛队员时,距离比赛日期还有半个月,留给我们准备的时间并不算长,而准备期间,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出版业务部组织讲解分析了集团选拔的试卷,请参加过往届比赛和比较有经验的编辑前辈给我们介绍了经验,并让我们所有参加选拔的青年编辑也都加入QQ群,随时进行业务交流。复习过程中,这个群发挥了重要作用:谁发现了有用的资料,都会及时在群里共享;谁有疑惑的问题,也会在群里提问,大家集体讨论解决。例如,最终大赛中考到一道修改编委会名单页的题目,群里共享的一段讲座录音中就讲过类似的题目,这道题也成为我们6人感觉做得最好的题目。也正是这种互相讨论、共同进步的氛围,督促我在不耽误日常工作的情况下,抓紧每一点可以利用的时间,认真为比赛做准备。
从这次编校大赛的试题来看,考查的内容涉及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注音、数字用法、时政、实际编校案例等方方面面,最主要的还是需要平时在各方面的积累。虽然是一名物理化学专业的理科生,但好在之前五年新闻记者的工作经历为我打下了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山东人民出版社文教室工作一年多得到了各方面的锻炼。一方面,平时在图书编辑中,我遇到不懂不会的地方,都会得到身边老编辑无私耐心的指导,慢慢积累了一些编校业务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单位为我们青年编辑安排了几次难得的培训机会,这些培训,使我在数字、标点、汉语拼音用法等方面都受益匪浅。根据集团的安排,这次我要参加的是校对考试,也正是有了平时的这些积累,我才没有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语言文字基础方面的复习上,而是把有限的复习时间更多地用在了平时不太熟悉的校对实务操作方面。
图书编校业务能力是编辑的立足之本,集团对此次编校大赛的重视,也正是对我们青年编辑基本业务能力培养的重视。这次“韬奋杯”青年编校大赛共吸引了全国174家出版单位的363名青年编校人员参加。与这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同行一起比赛、交流,既开拓了我的眼界,学到了许多编校实务方面的知识,也更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次参赛经历将是我工作中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我未来工作一个新的起点。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更加以严谨规范的态度对待自己负责的每一本图书,严格把关,同时注重在实践中积累各种编校业务知识;重视学习、善于学习,虚心向老编辑请教,在工作之余也应查漏补缺,特别注意自己知识短板的补充,让自己的编校基本功更加扎实;并且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开阔眼界,提升能力和素质,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出版人。
在比赛中提升自我
——第五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辑编校大赛心得
明天出版社 牛绿洲
荣获第五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辑编校大赛团体三等奖
能参加本届编校大赛,我感到特别荣幸,这主要得益于集团对这次比赛的重视。虽然我最终的成绩不是那么理想,但我还是感到很欣慰,因为对我而言,这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无论是自己的准备,还是与一起前往的小伙伴们以及其他集团的参赛选手们交流,或者是在颁奖大会上聆听最优秀选手的发言,都能让我有所斩获,有所感悟。希望自己能尽快向优秀编辑们看齐,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
这次比赛主要考查的不是编校的技巧,也不是冷僻的字词与常识,而是常用且易用错的字词,如“像”与“象”的区别,以及一些热门的、相关编辑理应掌握的常识,如“海参崴”的写法。
在准备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少之前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字词,原来都是错误的;对于一些耳熟能详的政治常识、编校常识等,自己也是提笔就忘。小伙伴们似乎也有类似的感觉。这提醒我在编辑过程中,既要以工具书为基础,一直查……不停地查下去,也要有意识地去积累,去记忆;既要在文本中摸爬滚打,也要在文本外阅读、聆听,开阔视野。
另外,小伙伴们无论赛前还是赛后,都常常在一起讨论问题,交流业务,我从中获益匪浅。对于许多自己先前不明白的东西,经过大家悉心的点拨之后,有种豁然开朗之感。小伙伴们为了寻找相关资料,不辞辛劳,四处搜寻,并无私上传,我一一珍藏,相信这些资料对于今后的编辑工作也大有用处。
诚如本届大赛第一名陈恒舒所言,编校大赛不等于日常编校工作。但对于编辑个人而言,编校大赛可以是一种能让自己受到鼓舞、编校水平得到提升的契机。如今,我已从中学到许多,希望有更多的小伙伴能够参与进来。
百编仍需一练
——写在第五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辑编校大赛之后
齐鲁书社 武良成
荣获第五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辑编校大赛团体三等奖
11月26日,我与集团5位同事一起参加了第五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辑编校大赛,并获得了团体三等奖。
这是集团第一次统一组队参赛,也因此得到了集团领导的格外重视。虽然主办方下发通知较晚,但集团出版业务部及时地准备了选手初赛工作。丁莉主任、仝力主任积极地设计初赛试题内容、组织参赛选手初试。赛后,又请人民社王海玲主任、友谊社王俊杰老师给我们传授参赛经验,共同研讨前几届试题内容,为参赛选手鼓劲加油。在接下来的20天里,我和5位参赛选手一边加紧处理手头的日常编辑工作,一边抽时间翻看各种出版规范、出版标准,自测前四届真题。私下里,我们互相请教、彼此交流,虽然准备时间不如其他省参赛选手充足,但是我们精神饱满,充满奋力一搏的信心。在火车上,在北京入住的酒店,我们抓住剩余不多的时间,再次查漏补缺,熟悉时政文化热点。领队仝力主任忙前忙后,对我们关怀备至,还积极打听其他参赛团队情况,为我们加油打气。
3个小时的竞赛,轻松而又紧张。轻松的是每道题都是平时案头工作中碰到过的一些问题,紧张的是有些题的解答拿不准而时间又有限。赛毕交流,我们为自己答对一道题而庆幸,又为答错一道题而叹息。但发现彼此间这样或那样的失误的交流,使我们加深了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为以后纠偏工作留下了深刻记忆。成绩公布后,腾博会官网集团代表队获得了一个个人奖项,一个集体奖项。成绩并不突出,但终有所得,也算是对我们这个参赛团队20天辛勤备战的肯定吧。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编校大赛,感触颇深。
首先,语言文字功底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能力。无论是编辑人员试题还是校对人员试题,都涉及词语、语法、标点符号、逻辑等内容。字词的含义、成语的含义、形近音近字词的正确使用等等,这些内容虽然说起来简单,但在竞赛中,要想获得好成绩,这些地方是不容出错的。竞赛,把我们语言文字基本功方面的不足,无形中放大了许多倍。这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编辑基本功还有短板,还有欠缺。而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我们青年编校人员在平时编校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总结,永不松懈。
其次,知识面要广,视野应放宽。很多人都说,好编辑既应是某一学科的专家,还应是“杂家”。所谓杂家,就是知识比较广博。此次考试涉及政治、文学、科技、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我来说,科技知识方面稍显薄弱。考试中出现了“全国社会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一词,这个名词看着合理,但联系上下文,又颇为不恰当,但一时又不知什么才是准确的名字。就考试技巧来说,我们可以标出错误,但如果事先了解“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则修改此处错误可谓举手之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知识面宽广亦非一朝一夕的事。我们青年编校人员应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积累,让自己视野更开阔,涉猎范围更宽广,知识储备更精准。平时工作中不会的要多查、不懂的要多问。要有好的学习态度——眼及之处是知识,耳闻之处亦学问。
再次,实战能力还有待提高。此次竞赛内容有些题目设置了高分,虽然大家掌握了“踩分答题”的考试技巧,但并不能准确地发现文稿或校样中的语法、逻辑错误并改正。赛前做前几届试题时,也碰到如此问题,待翻看答案时又觉得是如此简单。究其原因,还是编辑基本功有欠缺,对错误的敏感度不够,纠正问题做不到“稳、准、狠”。这提醒我们应注意锻炼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知识学“活”、用“活”。
此外,还需对出版规范、出版标准系统、深入地了解。目前我们青年编辑经验的获得,大多靠老编辑的传、帮、带,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缺乏对出版规范、出版标准系统的了解和应有的尊重。拿我本人来说,从事编辑工作4年来,工作中遇到类似问题,多向领导、同事请教,并没有积极地去查阅相应的国家规范资料,寻求更为精确的答案,导致的后果就是平时很多问题都是模棱两可、勉强过关。而今到了赛场,面对“图书版本记录”“编委会名单”“参考文献格式”“法定计量单位”等答案唯一的考题,才发现许多先前不上心、拿不准而混过的问题需要明辨是非,这时候才知道对出版规范、出版标准的理解是多么苍白和匮乏。
这次竞赛,我们虽然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看到了更多的不足与缺陷。通过竞赛,我们要在以后的编辑工作中逐步改进,提高能力。编校大赛为我们青年编辑学习出版、提高业务水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相信,在集团的高度重视下,会涌现出更多更优秀的青年编辑,能在第六届编校大赛中为集团争得更多、更高的荣誉。
练本领 提修养 多敬畏
内外兼修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山东人民出版社 王媛媛
我有幸通过集团选拔,作为山东三队的一员,代表集团参加了第五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通过大赛,我增长了编校经验,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此次大赛的圆满落幕,也是我们为参加下届编校大赛做准备的开始。
编辑图书忌滥施刀斧
编辑加工整理要遵循三大原则——尊重作者,忌强加于人;改必有据,忌无知妄改;依据规范,忌滥施刀斧。
纵观“韬奋杯”编校大赛的试题,整份试卷全都是考查编辑业务的基础知识,字、词、句及文稿的编辑加工能力考查贯穿始终。选择题中“错选任何一项,该小题不得分;少选且所选选项均正确,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修改语句或文稿片段中则有“改不误为误,倒扣分”的要求。这些要求看似苛刻,却是以一种量化的标准鞭策我们在日常图书编校质量上锱铢必较、精益求精。改必有据,让我们对作者、对图书心存敬畏;依据规范,使文稿文通字顺,呈现给读者语言文字特有的美感。
深刻把握出版发展方向
编辑出版工作要深刻把握出版发展方向,编辑从业人员更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今年是邹韬奋同志诞辰120周年,由韬奋基金会主办的多场纪念活动均显示出出版发展的方向。如11月上旬举办的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的主题即为“‘互联网+’时代下的出版人才”,各方大家华山论剑,均认为“互联网+”是新时期、新常态下图书出版的发展方向。果不其然,编辑和校对卷中均出现了“媒体融合发展”方面的试题。
在具体的编辑实践过程中,多媒体发展、多渠道营销已成为我们编辑室的工作常态。每运作一个项目,我们都会与中文在线、移动阅读基地,甚至相应的影视制作公司、手游制作方积极接洽,为图书量身打造专属的宣传推广方案。以蔡志忠《天眼传奇》同期书为例,我们运用资源置换、名家签售等便利条件,实现了图书主业出版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发展,双效良好。
我们与合作方已初步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中文在线等数字出版方会主动为我们评估图书等级,为我们争取图书保底,提供资源置换。
内外兼修,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年轻编辑,经历了编校大赛的洗礼,我会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参加下一届大赛做准备。
为了备战下一届编校大赛,作为一名青年编辑,我会更扎实地钻研业务知识,切实提高编校水平。通过编校大赛,我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打算通过以下方法和途径提升自身素质:
首先,积极参加业务培训。作为青年编辑,在编辑实务中会有知识短板,要通过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弥补自身不足。
其次,把握出版方向,多出精品。编校大赛是内提素质、外树形象的手段,归根结底,作为青年编辑,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不断进取,在编辑岗位上为读者多出精品佳作。
再次,以积极的心态迎接集团的选拔。编校大赛是系统化、常态化的全国赛事,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多向老编辑学经验,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作为集团青年编辑的一员,积极备战第六届编校大赛,做好向参赛新人的经验传授工作。据悉,第五届编校大赛已纳入总局人才培养的计划中,举办规模和参赛人数都比第四届有所增加。建议集团利用编校大赛间隔的年份举办集团编校大赛,既能提升青年编辑业务素质,也能尽早发现人才,定向培养,早日组建下一届编校大赛的参赛队伍。
砥砺奋进再前行
山东文艺出版社 陈研研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市场如何变化,质量永远是出版的生命。编辑校对在出版物的整个出版过程中居于中心关键的地位。在出版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提高出版物的质量,打造受读者欢迎的品牌,关键是要进一步提升编辑校对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韬奋杯”编校大赛是对全国青年编校从业者的一次大阅兵。非常荣幸,我被集团选派参加了本届赛事。这既是对我能力的肯定,也充分体现了集团对编辑校对这项基础性工作的重视。通过比赛,我认识到了自身的差距,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夯实基础。知识基础是做好编校工作的前提。本届大赛的最高分得主是北大中文系的一位博士,他在获奖感言中特别感谢了自己的中学语文老师。他说,正是那个时期的学习积累,为这次折桂打下了坚实基础。平时多一些好奇心、多一点怀疑精神、多运用手头的工具书,不仅有助于解决我们遇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是对自身知识体系的细致筛查和有益补充。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只有日积月累才能有效拓展基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善于总结。经验是实践的升华,是总结的收获。每一本书稿、每一遍编校,我们时常会有新的发现,这些大多是我们的知识盲点,是阻碍编校水平有效提升的最大障碍。平时对易错、易混、难辨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分类,记录在册,时常翻阅,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也能够有效提升我们经验架构的条理性。处处留心皆学问。善于总结、勤于总结,不仅能够优化出版物的质量,也能够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拓展提升。囿于一隅、执于一端,时间一久,就会成为井底之蛙。编校工作本身就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作。例如,在本届大赛中,很多试题就涉及媒体融合、音像出版、数字出版的最新知识。平时多听、多看、多了解,准确把脉优秀出版物的编校质量;主动参加集团和社里组织的各类培训,学习掌握最新编校知识;多途径、多方式与业内同行加强交流,实现互通有无、资源共享,是编校分工日益细化的当下,一线青年编校人员提升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而后进。参加本届编校大赛,是我工作的新起点,我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夯实基础,砥砺前行。
具体而不片面
严谨而不马虎
山东画报出版社 赵祥斌
通过参加第五届“韬奋杯”全国青年编校大赛,我对大赛、编校团队有了深刻的体悟,也对自己的编校能力和水平有了更直观和全面的再认识。
对大赛的体悟。首先,编校大赛不分文理科,不指定参考书,也不划定考试范围,纯粹是考查编校人员平时的知识积累和解决编校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的设置便体现了这些原则。除考查编校人员的纠错能力、知识广度外,还设置相关考题考查了对图书的扉页、目录、版权记录页、正文、参考文献等内容的编辑加工和校对能力,以及作者添加内容造成版面变动后的处理等。此外,考题判分标准符合编校工作的实际情况。选择题选错一项整道题不得分,编校题改正确的为错误倒扣分,这种判分方式要求编校人员必须具备“具体而不片面、严谨而不马虎”的能力,切忌似是而非。
对团队的体悟。首先是集团领导、股份公司对团队的大力支持。在内部选拔赛中,集团领导到场予以鼓励;在组队会议上,人民社王海玲、友谊社王俊杰根据各自所了解的情况给我们作了讲解;在整个备考和考试期间,出版业务部丁莉、仝力给予我们极大的帮助。这些支持和帮助是团队得以顺利参加比赛的基础。其次是团队成员的团结无私。我们六个人是集团匿名选拔上来的,各队成员来自不同出版社,互为陌生人,然而这没有成为大家真诚协作的障碍。队长武良成成立了一个QQ讨论组,并把历届考题以及有关资料传给每位成员,大家以此为平台进行了多次讨论。尤其是到北京后,大家渐渐熟悉,甚至在饭桌上都各自提出问题,共同商讨解决。重要的是,我们之间建立了友谊,在今后将把这种集体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方式带到日常工作中,争取为提升集团青年编辑的编校水平尽绵薄之力。这种团结无私是团队能够取得好成绩的保证。
对个人的再认识。首先,字词、语句编校能力有欠缺。作为历史图书策划编辑,五年的编辑工作使我在审稿、策划和政治把关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但在编校过程,尤其是编校有关近现代历史的书稿时,往往更注重知识性错误的纠正和政治内容的把关,对书稿的字词、语句等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这方面能力训练力度的不足,在比赛中暴露得极为明显。如,纠错题“貂婵”,我的第一反应是“貂”错,应为“妱”,实际上是“婵”错,应为“蝉”。这是平时对字词编校不严、对自己要求不高所致,称之为玩忽职守也不为过。其次,编校工作不全面、不细致。日常工作中一些容易忽略的环节,造成编校差错的几率极高。如,对版权记录页的校对,考题中CIP各行前都没有空格,虽直觉有误,可在比赛时又拿不准。事后经查,正确的格式应是各行前空一格,需转行的顶格。日常编校工作的粗疏,造成了能力上的缺失和不足,这是我没有取得理想成绩的根本原因。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要吸取这次比赛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强编校的严谨度,做一个对自己要求苛刻的合格编辑。
更多新闻
More- 践行“三严三实”,推进作风建设2016-01-12
- 人才建设圆桌论坛2015-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