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博会官网-诚信为本,专业服务!腾博会官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专题报道>返回上一级

用心感受 用情纪录 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侧记

时间:2016-08-29 作者:腾博会官网 来源:本站
海图感悟
沉淀、交融与生发
文艺社 王月峰
  一灯相续百千灯,传灯录上名无数
  山东展馆伫立着高大的孔子像,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所在。两千多年前,齐国的稷下学宫,聚集着儒、墨、名、法、黄老、阴阳诸派的学子。他们精研学问,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互增互补,不仅各以卓然不群的真知灼见充实、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且开百家争鸣之滥觞,造万代仰慕的宽容和谐、平等竞争的学风。稷下学宫虽然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它的意义应是超越时代的。
  在山东展馆的精品图书中,不乏对传统文化各个方面进行沉淀与展示的书籍。比如青岛出版社的《中国唐卡文化档案》《海岳楼金石丛拓》《山东石刻分类全集》,山东美术出版社的《中国名碑全集》《山东佛教刻经全集》,山东文艺出版社的《齐鲁历史文化丛书》,齐鲁书社的《山东道教碑刻集》等等。
  这些大部头的丛书昭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是无数代学人智慧的结晶,然而它们并不是凝滞的,而是流动的;所包含的文化也不是僵死的,而是“无达诂”的,是不断丰富和衍生的,仿佛大海一般,容纳百川。
  会因添雾露,方逐众川归
  本届海图会上,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展演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潍坊风筝、胶东大饽饽、木版年画、山东快书等项目的现场表演,绘声绘色。它们是人类眼、耳、鼻、舌、身、意的依托,相对于正统的大“道”来讲,这是传统的小“技”,一直备受正统文化的压抑,但它们是实实在在活泼泼地生存于百姓的生活中的,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如果说传统文化的大海容纳了儒释道等大江大河,那这些小“技”就像雾露一般,滋润着民生百态。它们也最终被纳入文化的大海中,增添其壮阔的声势,增添其变幻的姿态。
  暖吹入春园,新芽竞粲然
  无论“道”与“技”,都是“老旧”的传统在唱主角吗?当然不是。从腾博会官网集团组织的文化活动来看看吧。山东画报出版社的《文人花》活动,结合现代的生活氛围重生传统的插花艺术,使我们忙碌的心灵得到宁静雅致的一隅;明天出版社的绘本故事分享活动中,《赶集》和《小石狮》都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催生出的新芽,加之活泼生动的讲述,在寓教于乐中滋润孩子的心田。这些相对于传统文化来讲粲然的新芽,将于万物葳蕤中茁壮成长。
  两岸文化同文同种,借海图会之机彼此借鉴,砥砺切磋。“三山巨鳌涌,万里大鹏飞。”这是我在大会闭幕时想起的一句诗,觉得诗句契合了海图会的成长气象。
 
一苇渡海  齐鲁书香
齐鲁社 赵蓉涛
  《诗经·卫风·河广》云:“谁谓河广,一苇杭之。”传说印度高僧达摩和梁武帝对话后,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达摩离去的消息后,马上派人骑骡追赶。追到幕府山中段时,两边山峰突然闭合,一行人被夹在两峰之间。达摩正走到江边,看见有人赶来,就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化作一叶扁舟,飘然过江而去。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本届海图会,齐鲁书社作为省内唯一一家古籍整理和传统文化专业出版社,在腾博会官网集团的统一规划下,对于展会做了充分的准备,所展出的近七十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图书受到了台湾同行和读者的广泛关注,山东卫视、齐鲁网、《大众日报》等主流媒体重点做了跟踪报道。   
  2016年8月13日下午,一场题为“《一字禅:从一个字看娑婆世界》分享会暨两岸佛学图书出版访谈会”在台北世贸中心展馆掀起了一股“一苇风”。杨氏太极拳传统套路第七代传人一苇先生身着传统服饰,用安舒中正、轻柔徐缓的拳路演示,为整个活动拉开了精彩的序幕,一招一式,尽展中国传统文化风韵。活动特别邀请到了著名学者、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杜保瑞先生和台湾淡江大学助理教授蔡琳堂先生担任嘉宾。杜保瑞和蔡琳堂先生与《一字禅:从一个字看娑婆世界》的作者一苇先生分享了该书的出版价值,并就两岸佛学图书的研究与出版进行了互访探讨,奉献了一场高水平的智慧交锋。一苇先生娓娓回顾了《一字禅》的构思创作,指出中国的汉字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中国古代的智慧。这本书是他倾心所作,连每一幅插图都是他精心拍摄。蔡琳堂先生通过简明睿智的穿插发问,挖掘出该书的特色和价值。杜保瑞教授则从中国古代哲学视角,精要、简赅地阐述了佛学的精义,并肯定了该书用中国汉字展现佛学智慧的独特价值。精彩的活动引发了来自两岸专家和读者的阵阵掌声,受到了广泛关注。活动得到了集团领导和同行的肯定和赞誉。集团首届“金牌编辑”、本书的作者、齐鲁书社首席编辑贺伟(一苇)也首次走向前台,向外界展示他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敏锐的图书策划运作能力。有同行笑谈:“一苇先生,一鸣惊人。”在本届海图会上,除《一字禅:从一个字看娑婆世界》外,他所撰写的《100个字读懂周易》(齐鲁书社出版)得到了台湾文经阁出版社的青睐,一举达成了版权输出意向。
  近代以来,兼具学者和出版者的编辑出版家层出不穷,但当今这样的人才寥若晨星。在集团深入开展“双品工程”“创新提升年”活动的过程中,除了向外寻求“高、精、尖”的选题外,我们更应该积极发现、关注、扶持、打造我们身边有眼光、有能力、有才学,既懂出版又能创作、能运作图书的复合型人才,孵化文化精品图书。据悉,由一苇先生编著的才情诗画图书《人间诗画》即将饱蕴诗情画意、人生智慧与读者见面,那又将是另一番别开生面、如沐春风。我们期许着。一苇渡海,齐鲁书香。
 
台湾之行——那书,那人,那些事
明天社 沙慧蕊
  告别了台北淅淅沥沥的雨,我重新坐回北方的初秋里。打开电脑中“台北之行”文件夹,里面记录着台湾之行的回忆:一个月前,收集原创故事绘本,试图在汪洋大海似的故事中,挑选出最具有韵味与新意的;半个月前,初步选定了三篇故事,想从各个角度挖掘故事的亮点;10天前,寻找配乐、图片,制作PPT,让内容与形式融为一体,让一切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3天前,站在那方舞台上,讲述那本书,遇到那些人,经过了那些事……
  那书
  《进城》《跑跑镇》《小石狮》,我选择这三本原创图画书来讲故事。
  最初选择它们的原因是这三本图画书或具有时代代表性或具有传统文化代表性,风格迥异,各有特色。比如《进城》,剪纸画一般的风格来讲述一个啼笑皆非的故事,看似灰色幽默,实则蕴含了一些哲理。这样的图画书,孩子读,有孩子的乐趣;大人读,有大人的哲思。而《跑跑镇》,则是一本非常“洋气”的图画书,绚丽的色彩,巧妙的构思,让两种原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物品“咣”地撞在一起,引发孩子的想象力。这样一本奇妙的书,代表着原创图画书极具创意与生命力的一面。至于《小石狮》,故事字数不多,仅仅173个字,却选用了电影构图的方式来“画”故事。故事里传达的那种对故乡的眷恋也引人遐思,我相信这样的故事,不管在哪里都能触动人心。
  那人
  乍一拿起话筒时,我是有一丝紧张的。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台湾这片土壤,是我第一次为这些似近非近、似远非远的同胞朋友们讲故事。我不知道自己挑选的这三个故事,是否会让他们喜欢、是否会走到他们心里?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太多余。
  讲述《进城》的时候,有些人在笑,有些人在深思;讲述《跑跑镇》时,大人和孩子们一起听得津津有味,面带笑容;而讲到《小石狮》,讲到远方的故乡永远有一尊小石狮在守望游子时,在场的许多人流泪了。那一瞬间,我也有流泪的冲动,这泪水,来源于欣喜。这样的欣喜,是因为自己精心挑选的三篇故事,深深打动读者的心,更是因为发现原创图画书,竟有如此之大的力量,可以牵动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心!
  故事结束之后,山东省的各个媒体以及《中华日报》《环球时报》的朋友们送了我一个称号:“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交流使者”。这样的名号,我真不敢当,但我觉得这是一种认可和鼓励,这也是当地热爱儿童文学的读者们的一种期盼。同时,这种鼓励,也会让我自己在儿童阅读推广这条道路上,有一直前行的信心。
  那些事
  说来有愧,来到海图会山东馆的现场,我才发现过去的自己对传统文化了解得不够深刻。那厢马瑞芳老师孜孜不倦讲述她对《聊斋志异》的研究,这厢我方知《聊斋》之中有如此天地;那厢山东胶东大馒头香喷喷出炉,鱼、兔等造型引得台湾朋友纷纷购买,这厢我方知自己家乡的传统饮食如此多姿多彩。海图会之行,不仅让我把原创图画书带去了台湾,也让我和台湾朋友们一起了解了齐鲁文化。
  除了参加海图会,我们还拜访了多年合作的客户,文化上的相通相融,让我们与他们都有志于继续深入合作,继续共同开拓原创图画书的市场。我相信,如此用心,如此真心,终会换来更多更好的原创作品。我相信,海峡两岸的孩子们,都会爱上咱们的原创图画书!
 
海图思考
照亮文化是重建人心的工作
画报出版社 韩猛
  多少年来,同文同种,却大道多歧,两岸就像天然的一面镜子,彼此互为镜像,照见自己。
在编辑岗位上十几年来结识了不少台湾作者,也编了比较多的台湾作者的书,其中多数都非引进,而是直接与作者签约的原创图书,也因此结识了许多台湾友人。然而,这一遭,却是第一次踏上台湾的土地。
  一切与想象中的都不一样。没有想象里异国式、陌生化的感觉,恍然更像置身于厦门、南京、广州的那些熟悉的城市角落。多少年来,同文同种,却大道多歧,两岸就像天然的一面镜子,彼此互为镜像,照见自己。
  在台北谈话头餐厅,与已是旧友的我社作者——台湾国际级大导演侯孝贤、编剧及一线作家朱天文、朱天心姊妹一起吃饭聊天。他们曾经缔造了令今天西方由衷赞叹的中国式的电影和文学艺术成果。侯导至今情迷最最中国化的武侠和鬼怪文学。朱家姐妹则是自年轻时就办“三三文学社”倡导“中华复兴的大志”。正是这些,让我们从容地探讨唐宋的文学绘画,毫无芥蒂,而介绍起故土中原的风物与文化,更是让所有人都感兴趣的话题。
  新的朋友也无不是因书和传统文化结缘。与云门舞集齐名的无垢剧场的创办人陈念舟、林丽珍,早已是欧洲艺术圈的上宾,面对我们社的“林汲”书系《书院何为》《古琴丛谈》等图书时,一直在赞叹我们“好用心,好用心”。台湾南音天后王心心、台湾实力派音乐家许景淳也都极赞赏该书系“积累出的眼界经验与抱负”。
  台湾同时也是大中华地区唯一的德国红点设计大奖评审、著名设计师姚政仲先生,对我们社也比较信任,后来微信上对我说:“照亮文化是重建人心的工作,稍稍唤起从自身自家做起的文化意识。”以具体而微的文化形态为方便法门,推动人文和人心的增益,这无疑也是我们的宗旨。人心所向,其实是人文所造就。对文化的有选择的照亮,其实就是一种引领。
  这届海图会上,我们画报出版社举办了两场主题活动,一场是“《文人花》与中华传统插花文化复兴”,一场是关于《老照片》。两者恰恰折射出两个层面上两岸可以共通的文化纽带。 
  我在主持冯克力先生《老照片》主题活动的开头,忽然想到,这个半书半刊的读物,其实已经早早就超越了意识形态和政治领域的限制,搭起了记录一个民族百年共同记忆的桥梁;更重要的,是它赋予平民以话语权,让民间参与到历史记忆的建构中,这个层面上,也恰恰将无法言说的隔绝给予了纯民间的话语平台。我想,这也是会场上见到那么多台湾本土的《老照片》粉丝的原因所在。中年以上至斑白老人,都对近代以来的历史有切肤之感,更多是亲身介入了历史的运转,对《老照片》的莫名亲近其来有自。
  《文人花》一书的作者方是台湾的中华花艺基金会。他们从来就热切关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亲力亲为地花三十年的时间,从具体的文化形态上重振中国传统的生活艺术,这些年早已蜚声海峡两岸。中国味道,共同的文化基因,集体的久远记忆,塑造了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根本。有这些根本在,生长出的枝干和发出的花叶,也一定是共生的一体。
  所以,中华花艺的同仁们,是坚决倡导“中国”概念的,虽然在某些因政治原因的特殊时期要冒着一定的风险,他们以民间小团体的力量,身体力行地带着大家寻根溯源。
  我们社展架上的《插花册子》《吃茶一水间》也让许多年轻的台湾同胞爱不释手,让我们看到倍感欣慰。而且,这两本书早在去年就已经向台湾输出了版权。传统、古典,不仅慢慢穿上了时尚的外衣,我们也希望它能成为格调与品位,引领海峡两岸的人们共同趋向同一个中华的文化复兴。
  我想,一个国家民族,也与一个人的成长相似。人年龄越大,越追求本土文化的认同,这是一种文化归属感的表现。从近代以来民族自信心的丧失,全面西化,到今天西方也开始掀起艺术生活化的东方潮流。我们的文化认同也将由隐而显,越来越鲜明,并且足够可以慢慢沉淀下来,深入到更切近传统神髓的层面。不管谁先谁后,不管是否主观情愿,当代的两岸文化始终在交流迁化中,相互将挈提携着,一同走在路上。
 
海图故事
纸质书  永不说再见
●科技社 姬云婷
  海图会落下了帷幕,出版界的战士们纷纷收拾行装,准备回到自己的阵地。回来的飞机上,我虽然略带倦意,却不能成眠,脑海中像倒带一样回放这几天会上的场景。
  近些年的书会留给我的印象其实是差不多的:大家花几天时间精心布置自己的展台,哪本书摆在前面、哪本书摆在后面都要讲究一番,然而观众只是走马观花,有的书哪怕你精心运作两三年,他只拿起来看个三五秒。郁闷的编辑就像不得志的菜农,呕心沥血培育出新品种,买账的人却屈指可数。有这种感觉的,不是我一个人。连三岁小孩都会玩手机的今天,一个小小的网站抵得上一座大型的图书馆,人们想看书了就上网一搜,为什么不呢,那么方便,那么丰富,更重要的,成本那么低。于是出现了各种针对纸质书的声音——“夕阳产业”“被代替”“终将消失”。作为一个从业多年的编辑,听到这些,一边感叹电子书之肤浅(没有油墨的清香,没有亲自用手指翻动书页的美好,那还叫看书吗),一边担心,难道以后我们的子孙看到纸质书,就像看到出土的竹简?
  会场上,我就在这样的落寞和不服气中当着“菜农”,直到一个小身影出现。  
  她大约七八岁,梳着齐刘海,扎着双马尾,体格纤细,穿一件红白条纹的小T恤,样子非常可爱。她身边没有大人陪伴,也许爸爸妈妈正在别的展位流连。她径直走到我们的童书展架,先是用目光扫视一圈,然后动手抽出最喜爱的一本,就在展架前盘腿坐下,一手托腮,一手翻书,一气呵成。
  我一下就被这个小姑娘吸引了,她是那样的沉稳、安静,在熙熙攘攘的环境中,她丝毫不受干扰,只投入地读着,就像坐在清晨的草坪上,肩头洒满了阳光。她拿的是《我的创意手工书》,一本精装大合集,很厚重,她要把它放在膝盖上才能擎住,对于一个喜欢看书的孩子来说,这不算什么问题,她一页一页地读下去,不抬头东张西望,也不急于跳过前面向后翻。也许她是一个小手工迷,正打算从书里学几招,然后在同学面前露一手。于是,她看着书,我看着她,渐渐地我也忘记了身边的一切,想起了我小时候,在邻居奶奶家的仓房里翻到一摞过期的儿童杂志,当时兴奋得无以复加,就窝在仓房里看了一下午,直到大人来叫吃晚饭才回去。那时的我们,对书籍是多么喜爱啊!那些印着黑字的、微微泛黄的纸张,有着不可抗拒的魔力,触摸上去,仿佛就摸到了书里的故事,于是台阶上、沙发上、甚至墙头上都成了看书的好地方,那种感觉,是现在的电子屏幕不能替代的,用个时髦的词来说,那叫作“仪式感”,读纸书才有的阅读的仪式感。
  小姑娘依旧津津有味地读着,开始有记者注意到了她,围着她拍照,我也借机拍了几张,她不为所动,也不看镜头,只专心做自己的事。这时一个更小的女孩过来了,是她的妹妹,她取下几本《大大的发现》一系列益智的游戏书,但没有拉着姐姐和自己一起玩,只是静静地蹲在姐姐旁边看。好的习惯是可以互相传染的,小到一个家庭、一个班级,大到一个群体、一个时代,真心希望她们这样的小小爱书人能影响更多的人。
  书展结束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唯有这个小女孩。我还记得《我的创意手工书》策划出版的过程,是费了一番周折的。这本大合集引进自遥远的西班牙,不得不佩服外国友人的创意,很多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在他们手中纷纷化身精致的手工作品,而且他们做书非常有诚意,将步骤分解得很细,并用真人演示,让专业的摄影师来拍照,这样哪怕孩子不认识全部的字,也能光凭图片将作品做出来。编辑们讨论了好几次,决定将这样一本趣味盎然的手工书带给国内的孩子。这本书原是一系列12册,分别教孩子用12类材料做手工,为了降低定价,并且更易于家庭保存,我们决定出合订本,原书的封面我们也觉得有改进的空间,于是又做了二次设计,让封面看起来更丰富、更贴合书名。当然这些都要经过外方同意,和老外打交道的过程状况频出,但好在结果是好的,《我的创意手工书》在国内一上市就很受欢迎。
  临走时,姐妹俩拉着一只购物车,把喜欢的书通通收入其中,有培养理科兴趣的《小机器人讲科学系列》,获奖畅销书《了解我自己系列》,俄罗斯艺术家手绘的美丽科普书《家门外的自然课系列》,英国学校图书馆协会推荐的《我的野外探索之旅系列》等。
  耳边又响起那些关于纸质书即将消亡的论调,但我不那么担心了,一定还有许多孩子,像眼前这两个小姑娘一样,像小时候的我们一样,对书籍有着纯真自然的喜爱,对阅读的仪式感有着与生俱来的痴迷,他们是出版业的希望,是纸质书存在的意义。而读书也会给他们带来丰厚的馈赠,让他们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心灵宁静了,身体才会沉静下来,人也就散发出一种儒雅的气质,即古人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不仅仅是读书里的文字,更是享受读书这件事的过程。伏案翻书,忘记生活中的琐事纷扰,在阅读中发现自己、沉淀自己,这是一种情怀,也许书的形式可以替代,但情怀永远无法替代。
  纸书不会消亡,愿每个孩子的童年都有好书陪伴!
 
腾博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