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读书,方能做好书 ——总编辑们的读书悟语
读书——静水流深
●人民社总编辑 杨大卫
杜甫叮嘱过 “男儿须读五车书”,“读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曾是古人要干的五件大事,读书一直是中国人十分崇尚的事情。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大爆炸使得越来越多的国人习惯于依赖手机、电脑快速攫取各种信息,喜爱碎片化阅读各种八卦新闻和心灵鸡汤,养成了一种快餐式阅读方式。静静地坐下,慢慢地细读一本书成为了回忆和奢侈。 今天,随便在路上找个行人问,你知道4月23日是什么日子吗?恐怕大多数国人不知道是世界读书日。
我的孩子在欧洲留学,她说,欧洲其实是个很乏味的地方,休息日,没有地方可以去喝酒聚餐,没有商场可以去流连徘徊,娱乐场所更乏陈可善。整个城市充满的是安逸,随处能看到的常是正在读书的人,咖啡馆、地铁、公园的座椅……似乎每个人的包里都有书,只要一有空,他们就拿出来读读。英国的培根在《论人生》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深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因此,那个乏味的地方出了很多的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诗人。
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放下手机,拿出一本书读一读?
渐见江势阔,行嗟水流漫。
读书,恰如百川入江,读得越多,思维越阔,静水流深,无可限量。
未来的阅读生活
是每一个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
●明天社总编辑 李文波
想象一下我们未来的阅读生活:清晨醒来,手机上就开始朗读你喜欢的诗歌和美文篇章。你的阅读爱好,书店的大数据分析系统,比你自己还了解你。你喜欢的纸质书,散发着你喜欢的香味。图书的封面设计,是你最喜欢的颜色。你的手指触摸书页,每次都感受着极大的满足和愉悦。你的思想和你的阅读,精准地结合在一起,已经成为你每天生活中最期待的一部分。你的阅读,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也提升了生活质量。你的家庭生活,你对爱情的理解,你的浪漫情怀,都与你的阅读密切相关,融为一体。
这是多么美好的阅读生活,这是多么美好的阅读画面,这应该是每一个出版人努力的方向。
现在,我们要引领这种阅读生活。我们的出版人,要更多地了解读者的内心需求,多出让人怦然心动的好书,我们的发行人,要更好地把握市场规律,多举办打动人心的阅读活动。一句话,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让好书到达它应该去的地方。
我们的理想是,当每一个读者,拿起这本书,都感到亲切温暖,书中呈现的内容,与读者心心相印,阅读冲动,油然而生。当然,要实现这种理想,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心血,付出更多的智慧。
为了这个美好的梦想和场景,我们的一切付出,都是有价值的。我们的努力,是孩子们清澈的目光和灿烂的笑脸,我们的努力让世界充满爱和阳光。我们创造的未来的阅读,是每一个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
阅读成就更好的自己
●教育社总编辑 陆炎
书籍确是人类世界意义重大的创举。人生不过百年,而那些优秀的人、美好的思想却凭借书籍,传之后世,广被四海,至今还在为我们聆听,使我们感动,引我们前行。
可读之书很多,经典与畅销书可共处,名家与新锐可为伍,文史和科技可相伴。在阅读的世界里,你是自己的王者。
读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方法:可精读,反复咀嚼,品味真意;可略读,抛开枝节,一目十行,获取概要;可对比着读,同类内容,不同人写来有何差别,原因何在……在这个过程中,你学了知识,扩了阅历,增了见闻,长了才干。
从书中你察觉了:史书静波下的暗流涌动,诗词字眼后的人生滋味,数理精密后的科学之美;从书中你感悟了:平淡不全是无味,分离不全是伤感,就连幽默也不全是让人笑的;从书中你看到了春夏秋冬,品出了酸甜苦辣,体会了悲欢甘苦。
读书是一种境界。如果说写书是脱离现实世界的想象之旅,是写书人潜入自己心里的一种生活,读书也并非单纯的接收信息的行为。读书可感受文字之美,也可体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即使同一个人,同一本书,随着阅历的增进,心境的改变,境遇的差别,感受也是不尽相同。读书的妙处便在此。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信息时代,信息多元。有心读书,处处可读,只需带着纯净的心境。为功名利禄读书,心累;为附庸风雅读书,浮华。心若浮躁,即使远避深山古刹,你也未必读得下去书。心态平和,随处可享阅读之美。
前人有“腹有诗书气自华”之语,诚然,好书体现的往往就是作者的思想精粹,长与此相伴,焉能不提升气质?一个人是否读书,从其待人接物、言谈举止均可窥见,这并非夸张之语。
许多人通过共同的爱好成为朋友。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以书为精神纽带,能培养、维系更忠诚、更可靠的友情。读书,锤炼胸怀,提升境界。一人如是,推及家庭、朋友、单位,书香社会还会远吗?
优美的戏曲影视,会使观众久久不散,似能欣赏到余韵袅袅。这是表演艺术的魅力。
一卷在手,则让人口齿生香,思接千载,似品味不尽。这是阅读的魅力。
从阅读开始成就更好的自己,读书人是幸福人;有书读的日子,则是安好晴天。
为读书人留出一片天
●科技社总编辑 夏魁周
又是一年读书日。感谢《腾博会官网》读书日约稿,让我怵然惊诧于朗朗书声、十年寒窗竟是我恍如隔世的青葱经历。曾几何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列为我的座右铭,挂在嘴边,刻在心底。而今安在哉?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到“推动全民阅读”,确是一种历史性突破,颇具战略眼光。当前我国国民的年均阅读水平低于世界文化强国,未成年人阅读状况不容乐观,阅读内容良莠不齐。
读书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进步阶梯,更使人有自信,有性格,有素养。“读书破万卷”,可以有“下笔如有神”的才思,可以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度,更可以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担当和责任。
读书必须强调深阅读,要有滴水穿石的功夫,要有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精神,力戒浅尝辄止、浮躁皮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了深入的阅读,才有一切的源动力,才有气定神闲,才有“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才有“敢教日月换新天”。
从结绳记事至数字出版,载体的发展变化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每一种载体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都有它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情感依赖性。纸质图书迄今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阅读纸书已成为爱书人的一种习惯、情怀。一本纸书在手,阅读才能踏实、深入,才能有更多思考和收获。网上得来终觉浅,绝知纸书不可废。
统计出书量没有多大意义,关键是有多少真正有价值的书可读,统计人均购书量也没有多大意义,关键是如何为读书人留出一片小天地,可以纯净而专一地阅读。作为出版人,我只能多读书,读好书,从而多出书,出好书。
让阅读经典成为一种习惯
●齐鲁社副总编辑 陈修亮
仓颉造字,划开鸿蒙;众哲为文,经典传世。华夏文明绵延百世而不绝,润泽四海而中兴,经典文献之功实为最巨。
至于现代,阅读的重要性已人尽皆知,上至政府提倡推动全民阅读,下及市井闾阎,读书会、诗歌朗诵会比比皆是,世人皆知阅读之重要性。然,君不见,亦有很多校园莘莘学子手捧漫画、玄幻课上课下不释卷,更有手机小说、网络文学无孔不入铺天盖地。这样的阅读不免让人生忧:恐怕读得越多,负面的东西越多。由此,可以明白全民阅读的天然内涵就是回归经典、阅读经典。
无论是启蒙的稚子,还是身在职场的白领们,中外的经典皆应成为我们汲取营养的来源。不要为了一时的快意和懒惰,而把时间完全用在那些浅阅读、快餐化阅读的书籍上,这样的东西,读得再多也“填不饱肚子”,留不下芬芳。
经典适合精读。古今中外的经典无不是凝结了各自时代的精华,它们字字珠玑,遣词造句、布局谋篇,都渗透着作者的苦心孤诣,见证闪耀着他们智慧的光芒,更还有文字背后的深义,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咂摸回味。经典应该常读。经典是常读常新的,这也是经典的独特魅力,它好比一座高山,处处移步换景,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角度自由别样的风景。志在凌绝顶,君须常登攀。
让我们一起阅读经典吧,并让它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有经典相伴的日子,温暖而动人!
读书悟语
●画报社总编辑 王立
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就像是与“高尚”的人在对话,当你烦躁苦闷时,读书能使你心灵平静,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使你豁然开朗,看清前路。一本好书,能够启迪我们的心灵,开拓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智慧,点燃我们的理想。俗话说:读诗可以使人高雅,读史可以使人明智。
做为新闻出版工作者,读书涉猎范围广,是业务需要,也是自身素质的需求,只有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吸取营养,才能不辱使命。
现今的阅读形式多种多样,那种碎片化了的信息,虽然满足了快餐式的阅读需求,但使知识整体化断裂,想要系统化地学习知识,还是阅读整本书为好。
世界上经济、科技发达的国家,国民都爱读书。犹太民族可谓是个酷爱读书的民族,诺贝尔奖颁发100多年来,获奖者中犹太人就有121位,获奖人数高居世界各民族之首。据统计,人均年读书量排前4位的国家分别是俄罗斯、以色列、德国、日本。美国CEO的年阅读量105万字,中国企业家年阅读量只有5.7万字。我国民众人均年读书量与这几个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不应只是中小学生的口号。
少了什么,这个世界?
●美术社总编辑 李晋
最新调查表明,中国现在有5.68亿网民,其中 74%通过微信、微博进行浅阅读。
这意味着什么呢?对于大家来说,以前最好的看书时间,比如在睡前、等车甚至在马桶上,这些碎片时间已经几乎被手机阅读占满。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就是:现在是读屏时代。新媒体资讯之丰富、传播之迅捷、载体之多样、互动之频繁,确实让传统出版业望尘莫及。没有人能离开互联网,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包括阅读方式。似乎,大家的阅读量增加了,但少了什么,这个资讯太过发达的世界?
年轻时,那些刻进我们生命的不朽诗句呢?那字里行间沸腾的热血呢?那只有在书中才能阅尽的万种人生呢?书,曾经陪伴我们的青春、抚慰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情感,它是多么不可或缺的存在!在儿时的记忆中,书店都是最温暖的回忆,在那里手捧一本书就拥有了整个世界,好书曾带给我们的那种无可比拟的满足感呢?
作为出版人,我深信,无论技术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着这个产业,那些震撼人心灵的图书,都不会因为媒介形式的变化失去他真正的生命力,而策划出版这样的好书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阅读并快乐着
●友谊社总编辑 张继红
白驹过隙,时光如水。从校门踏入出版行业,转眼之间已是二十载有余。回过头来看看,禁不住万千的感慨。
曾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能一直待在出版界而没有离开?这其中当然有很多次机会和很多次选择,但自己一直坚持初心。那么,自己始终执着出版的深层次缘由是什么呢?是书,是因为深爱着的阅读。
人,离不开阅读,即便是在当下,所不同的只是阅读的方式和呈现的载体有了改变。关于读书,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一点体会和感悟。我以为:阅读分为深阅读和浅阅读。人这一生至少要细细地深层次地去读三方面内容:一是历史,我们要了解历史,阅读历史可以让我们坚定和厚重一些;二是哲学,我们需要学习、理解和领悟那些精美的思想,思想的光芒确实能培养我们成长、深刻从而提升自我;三是诗词,生活中离不开诗,诗让我们的人生充溢着爱、感动和向往,这份爱,这份感动,这份向往,又使得我们共同生存着的世界温暖、青春和明亮着。
斗胆化用大家的句子:为什么我们始终守着出版这份职业,因为我们对图书情不由己,对阅读一往情深!
不仅仅是在春意浓浓的读书日,在未来所有的日子里,让我们所有的人一起阅读并快乐着!
读书心语
●画报出版社总编辑 傅光中
读书是一个人提高自己工作和生活质量的主要途径。读书人区别于一般社会公众的主要特征,就是阅读成为其习惯,是其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动,而思想多半通过读书获得。关于读书学习,古代圣贤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论述。其意思是,一个人学习借鉴别人的思想,没有自己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和消化吸收,就会失去自我,迷失前进的方向;但是,只闭门思考问题,不学习借鉴别人的思想就会裹足不前。所以,“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要有选择,要有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判断,否则你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
我个人从小喜欢读书,而且一直偏好文科类的。小学时代,痴迷小人书(连环画)、小说;中学时代,喜欢读散文、历史故事和人文地理读物;读大学和研究生阶段,主要是读与专业有关的历史、哲学、文学、考古等文科类图书;到出版社工作,读书则多有功利性,常为策划选题或借鉴同行经验等选购和阅读图书。进入网络时代,电脑、手机阅读占了我50%的阅读量,编校书稿占25%,其他纸质书阅读占25%。
我选书、读书都不怎么注重名人效应,主要看重作品本身。除了名人名著,只要认为是好书,无名作品也会读。我是一个铁杆驴友,本来到户外逛游是为了放松精神、锻炼身体,但不自觉契合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看景点前,一般要找有关图书或网络资料了解情况,或者看完景点,针对其中问题疑点查阅资料。这样做,可以将户外运动与户内文化学习有机结合,是高等级的精神享受。
编辑出版工作本身,需要从业者多读书、读好书。好在,读书和编书都是自己喜欢的。活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是很幸福吗?
我们的节日
●电子音像社总编辑 贾广胜
狭义上讲,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是我们出版人的节日,因我们的劳作让更多的人闻到了书香。节日是一种符号和提醒,而读书却更应是一种习惯,犹如我们的散步;作为整日与书(或带文字的纸张)厮混在一起的老少编辑们,阅读(或看字)更是我们的职业基因。
作为职业阅读人,我们阅读有两种方式:赖以谋生的看稿和照料精神的读书。两者虽目的不同,但有时也会相遇相通。
看稿亦学习。刚毕业第三年,我受命接到书稿《星空观测ABC》。在此之前,我除瞥过隔断牛郎织女的银河之外,有关星星的那些事基本属白痴。感谢当时总社图书馆的朱老师,她帮我找到了几本有关天文知识的书。边看稿,边查书找佐证,十万字的稿子看(或学)了近1个月,如那时有百度,进度至少会加快一倍。发稿后的一个夜晚,没有月亮,也没有雾霾,我仰望天空给当时的女朋友、现在的媳妇,指点星系、星座,看到她一脸的茫然和惊喜,我顿时感觉高大了许多,精神更愉悦了许多。
读书宜温习。上大学时为好奇和争胜读《人伦》,与当时学习的《泛函分析》相伴,只言片语地读完,很郁闷,也好像离我很远;十年后又去上学,图书馆里发现了他,又读,郁闷少了,亲切感多了;又过十年再读,自以为开始明白卡西尔的“符号”“文化人”的逻辑,终于有些愉悦了。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书填充了我们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又是负重的,因为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是让爱书的人读到好书——进而,点燃这个节日,让更多的人爱上读书。
我们谨记:好书也会成为历史坐标系里的一个重要标定。
读书博而不杂
●数字出版传媒总编辑 赵发国
说来凑巧,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正值中国节气的谷雨前后。谷雨是农家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在这个节气里来一次全民阅读,仿佛也不无是一种巧合。阅读也是需要“季节”的。特定的阅读季造就特定的读书氛围,产生特定的效应,就此完成阅读的春播,让“阅读”生根、发芽、成长、开花、结果。我,很乐于享受这个节日。
读书应首讲“三到”,即朱熹所说: 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卷,眼睛就不会细看,不经心的诵读只是随便吟诵,书不入脑,便劳而无功。所以,三到之中,心最重要。读到心沐春光、胸怀秋月,脱尘嚣、离功利,坐享“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这应是读书的境界。
读书需要选择,业余读书时间很难得,要在宝贵的时间里去读“宝贵”的书。当前市场图书浩如烟海,琳琅满目,茫茫书海中选书最简便之法莫过于看出版社的品牌、作者的知名度、图书的上榜排名、权威的推介,专业书还要看一看不是国家或省级别的重点项目。其他的就凭自己的感觉与经验了。
读书的内容我坚持博而不杂,而对于史地类的图书,仍是情有独钟。与其说与自己的专业有关,倒不如说出于认知与爱好。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经典记载的人文故事无不是在具体的时空背景下发生的,时、地不明,阅读不爽。多读些史地书,身在当下,可以上溯千年;足不出户,可以遍知天下。这,也不失为一种境界。
更多新闻
More- 图书审读:用好把控质量利器 锻造精品出版物2016-04-11
- 畅销书的偶然与必然 ——11位出版人谈畅销书2016-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