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博会官网-诚信为本,专业服务!腾博会官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专题报道>返回上一级

跟我一起看书展

时间:2016-09-12 作者:腾博会官网 来源:本站

书展找特色

扫码扫出新境界

    参加此次图博会给我的最大感触是“互联网+”与出版行业的融合,几乎每个场馆都会设置扫二维码的活动,随处可见邀请扫二维码的人员。由此可见,二维码在图书出版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维码的本质是移动互联网的入口,通过扫识别描二维码,读者能够实现从印刷图形转到互联网视听的界面。结合图书出版行业来说,二维码在图书中的应用就是“互联网+图书”。

  二维码提供了图书的增值服务

  通过二维码能够补充图书中受篇幅限制的内容,例如,读者扫描二维码之后会接收到除文字阅读之外的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的内容。这些增值服务能够有效地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友谊社刚出版的《身边汉字·花草自传》就充分利用了二维码技术,读者扫码就能听到梁艳主播的图书内容,这也成为了这套书的一大亮点。

  二维码为读者提供了互动交流的平台

  一般来讲,纸质书传递到读者手中后,读者与编辑之间几乎是没有交流的。如果在图书中放置一个二维码,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借助网络平台对图书进行评价,编辑对读者的评论和建议进行回复,这种读者与编辑之间的实时交流,也会令读者觉得这本书是有后续服务的。通过编辑和读者之间的互动,读者的阅读体验将更加丰富。除了让编辑和读者互动起来,也可以让作者与读者互动起来、读者与读者互动起来。建立这样一个平台,就相当于为这本书建立了一个论坛,提升了这本书的活跃度。

  二维码是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桥梁

  此次调研过程中我也主动扫了几家出版企业的二维码,这些基本就直接链接到该出版企业的官方微信、微博、微店或者信息推送平台。二维码在这个过程中就起到了由线下向线上引流的作用。借助二维码实现了线下与线上的有机结合。这种方式对于友谊社开展社群、微店营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维码拓宽了图书销售渠道

  二维码技术又给图书销售渠道带来了一些改进:一是增加读者购买图书的方式;二是加快读者购买结算。在购买图书方式上,有了二维码,读者不再需要花费时间亲自到实体书店购买图书,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网络购买链接进行图书的购买。在加快读者的购买结算方面,图书发行企业可以利用二维码技术将结算服务(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与图书产品销售整合在一起,加快图书的购买结算。读者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图书之后,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迅速链接到结算中心,完成支付。这种结算方式不仅方便了读者,也省去了收款、找零等环节。(友谊社 李娜)

深挖独特题材 体现品牌特色

  小中信是中信腾博会集团旗下的儿童阅读品牌,成立于2015年10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闪电扩张,在新书的种类方面做出了令人惊叹的成绩。在此之前,我只是对它的迅速发展有所耳闻,而通过参观展台,我对它的发展情况有了一个相对直观的认知。小中信出版的图书种类非常多,不仅包括很多童书出版机构常见的科普类、语言类、娱乐类等图书,还有大量艺术教育类图书。例如,展台上陈列了从法国引进的DADA全球艺术启蒙系列,该系列既介绍了梵高、莫奈、毕加索等大家较为熟悉的艺术家,也介绍了更为先锋的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和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夏加尔。我之前从来没有将前卫甚至晦涩的现代艺术和童书联系在一起,看到这样的图书,我开始反省自己的眼界是否太过狭窄,将儿童阅读限制在一个较小的空间内,没有去设想更多的可能性。除此之外,科普类图书在展台上也占了很大一部分,与其他出版社同类书相比,小中信的科普类图书整体设计更加精致,一眼扫过便会被吸引,而且极富国际视野,有包括DK儿童大百科系列在内的诸多引进类儿童科普读物,可以使儿童接触世界上十分先进的科普教育。

  阁林文创股份有限公司是三立集团旗下一家以艺术类书籍和童书为特色的出版公司,出版了小小理财家、魔法科学苑等广受欢迎的童书品种,近年来在大陆市场有很好的发展。它的展台首先吸引我的是摆在展区前的《世界艺术博物馆》等几部大部头艺术类图书,每部图书大约都有常见艺术史类图书的厚度,这样大部头的主要受众虽然不是儿童,但将它放在展区前面足以看出这家公司在艺术教育类图书方面的特色。阁林文创出版的图书在品质方面很令人敬佩,从较为直观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上可以看出,每个细节都很认真,不仅质量好,而且非常有设计感,把书也做成了艺术品。与小中信相似的是,阁林文创似乎也没有给童书划定一个严格的界限,这些图书对儿童来说看上去有些深奥,但也许会成为儿童的艺术启蒙,使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对美、对艺术有一个感性的认知,也可能会激发一些儿童对艺术的兴趣与才能。

  这两家出版机构在儿童艺术教育方面出版的书籍使我深受启发。在出版社方面,儿童文学类、知识类读物受到重视,而艺术类似乎是一个相对受到忽略的领域。增加品种对出版社的发展很重要,而增加品种应该不仅仅是出版更多新书,还在于扩展出书的领域,随着物质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新一代父母对孩子的美学教育也许会有更高的要求,儿童美学教育类图书这个尚未被深入开发的领域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这两家出版机构还有一个值得学习的地方,就是把书的做得非常精致,这种精致不是花哨,而是在细节之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工匠精神”吧。(明天社 吕凌)

优秀宣传技巧可一举多得

  2013年03月14日离开央视,追求“问心而生,随性而活“的王凯,签约光线传媒,成立自己的工作室,现经营《凯叔讲故事》等优质自媒体。《凯叔讲故事》为宝贝们讲优质的儿童绘本故事,微信公众账号、微博账号每两天一个新故事,听故事画画的“画剧”等活动为宝贝提供展示平台,每个故事都有一问,宝贝回答将会展示在下一个故事中,更多互动活动让宝贝大胆展示自我。故事需要传递正能量,帮助宝贝塑造健康的人格,凯叔给宝贝们讲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次旅行。

  在2016BIBF上,每个小朋友都可在展馆入口处领取“BIBF少儿阅读之旅寻宝护照”,根据寻宝护照上的路线图和攻略参观书展。各展区出版社为孩子们准备了各种任务,而孩子们在相关的少儿出版社展台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者完成任务。过关后,孩子的寻宝护照将会得到盖章证明。在完成“BIBF少儿阅读之旅”所有的任务之后,孩子可以到“凯叔讲故事”展位领取一份大礼包。

  这次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阅读冒险的兴趣,使得场面异常火爆,家长们也十分认可,达到了为公众号宣传的效果并且带动了“凯叔讲故事”系列绘本的销售,一举多得。

  “凯叔讲故事”公众号过往宣传技巧:

  睡前讲故事怎样让孩子听好的故事,又能哄孩子安然入睡。王凯面对这一问题,给出的方法是每天一个新故事,故事结束后朗读一首唐诗,每天连读五遍,每一遍比上一遍声音要弱一点。唐诗每一周换一次。经过几个月的尝试,不但孩子在听完故事后能安然入睡,而且每周孩子们都能背诵这首诗,得到了广大家长们的好评。

  关于微信公众号的广告推广问题,“自己不说广告,让孩子们替我来说。”这就是王凯的推广办法。他在微信中发布消息,要找凯叔讲故事的魅力小主播,要求孩子们把怎么听凯叔讲故事、怎么在微信中找到凯叔讲故事的方法录下来,将这段录音剪辑成与王凯的对话方式播放出来,每天换一位小朋友。这样家长知道孩子上了公众号的录音,也会拿给其他朋友宣传。王凯叫它“互助定制”,让客户、用户帮忙来完善公众号,这就是互联网精神。

(友谊社 金承昊)

书展看好书

  此次BIBF上,电子工业出版社推出的《全世界最简单的西餐》可以说是最吸引我的一本书。无论是书的内容,还是装帧设计,都体现了“少即是多”的特点。从展会上宣传台摆放的几张宣传页就可以看出全书的风格。封面以黑色做背景,鲜明的黄色做文字,明暗结合,重点突出。打开内页,需要准备的食材不超过6种,颜色鲜明,版面干净。无冗余的文字,无繁复的图片,做菜步骤言简意赅。

  想要把民族的、独特的、展现自己国家风貌的文化输出国外,让其走向世界,不只是内容上,在形式上也要注重其独特性。这本书就是最好的例子。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西餐是触手可及却又无法深入骨髓的。一来因为一提到西餐,大家首先想到贵,第二是不知道怎么做。而这本书恰恰是把准了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担忧,一来使大家知道西餐不是只有在西餐店才能吃到,即使花很少的钱,自己做,也可以做得很地道,二来让大家了解西餐其实一点也不复杂,甚至比一些中国饭菜做起来还容易。这样一来,作为西方国家最典型文化之一的西餐文化,就通过最简洁的文字和优美的图片,逐渐渗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走进中国。

  回到我们传统文化的话题上,想要把我们悠久又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让外国读者接受,就必须考虑到外国读者的需求和特点。中国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不是只用文字就能讲述得清的。因此,面对中国古代建筑、中国陶瓷等这样极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尝试以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方式表现出来,让世界看到我们在面对传统文化时的创新和与时俱进。例如,面对中国古代建筑,在展示其原有风貌的同时,我们在书的设计上可以采用更加多元的现代元素,以明艳的色彩与建筑原来的古色形成对比,以现代的明快与古时的严肃形成对比,更能体现出古建筑在当今社会的独特魅力。我们应该适当摒弃以大段文字介绍建筑的背景、历史等方面信息的传统方式,尝试利用漫画等新形式夺人眼球,这不仅是对内容本身的传递,也是对我们当代中国面貌的传递,让世界看到我们在当代的风采。我们不是墨守陈规、不求改变的一代,也不是忘祖忘本的一代,相反,我们是既尊重历史、又崇尚创新的一代。(友谊社 袁方)

 

 

  我观察到一本根据我国经典著作《西游记》改编的读本——《大闹天宫》,这本书以水墨画配合故事情节的发展,用彩色插画进行绘画艺术改编,融合了中国汉代画像砖、京剧脸谱服饰甚至当时中国人的生活图像等多种元素,是对吴承恩笔下经典形象的全新阐释,使“美猴王”等形象更国际化,让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西方得以传播。由此可见,使图书内容更加多元化,是目前编辑的创新着力点。随着读者的文化素质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弘扬社会正能量,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读者创造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以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文化需求。

(数字出版传媒 王瑜)

书展后思考

“变”中求发展

  优质图书是出版社的根本。书籍,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内容,优质的内容是保证用户黏度的最重要因素,而优质的内容有赖于一流的作者,我们和行业领先出版社的最大差距在于他们拥有最顶尖的学术研究专家、最一流的学术研究成果。在齐鲁社的展出柜台上,读者最先拿起来的都是《中国陶瓷史》《藏书家》《金瓶梅版本史》,可见,在学术日益浮躁的今天,还是有很多人愿意静下心来去读书和做研究,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内容为王的道理。这提示在以后的工作中,编辑应尽自己的力量去挖掘好作者,出版社也应重视优质作者的发掘与维护。

  “系列”成气候。孤木难成林,中华书局的“中华经典藏书”“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岳麓书社的“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丛书”、上海古籍的“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唐诗学术系列”、凤凰的“名家精注精评本”、中州古籍的“国民经典文库”、社科文献出版社的“甲骨文丛书”、中西书局的“中西学术名篇精读”“中西学术文丛”系列书籍的铺展给人以规模气势之感,也是出版社实力的最好体现。近年来,齐鲁社出版的系列丛书较少,“中国近代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民国文学名家精选集”系列是销售较好的丛书,系列丛书中销售较好的单本图书也可带动此系列其他图书的销售。因此,作为出版社,我们的选题要优先考虑系列图书,通过改版修订做好现有成套图书的完善。

  封面与销售。图书封面能给人以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和阅读体验,是一个出版社的“形象代言”,像三联、商务印书馆、广西师大社只看封面就可辨识出出版社,很多出版社也愈发重视封面的设计感,着手在封面设计方面出新、出彩。相比而言,齐鲁社图书普遍以暗黄色系为主,给人老旧压抑之感,让一名普通读者很难在芸芸众书中产生兴趣。现在古籍类书籍除了庄重之外更要有一些新的因素,比如亮色系的加入、时代因素的注入、“文”与“雅”风格的追求等。对于销售较好需要加印的图书可做成精装与平装并行,对于一流作者的图书更需在封面上下功夫。

  宣传营销。营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本次博览会来讲,齐鲁社还有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1)展会上只有一小圆桌供工作人员休息,是否要为读者考虑,增加阅读区域,让读者做长久停留。(2)宣传手段:许多出版社都采取扫码送小礼品(比如小笔记本、书签、布袋等),书目做得也是精美出众,还有的社举办新书发布会,相比而言齐鲁社缺乏必要的营销手段,针对性不足。

  多元化产品的开发。以图书为中心的周边文化产品开发或许也是出版社尝试的一个方向。较有特色的是扬州书局的“笺谱雅集小览”系列,扬州书局有吴昌硕、徐悲鸿、八大山人画的信纸,他们从《四库全书》中辑出了草木、鸟兽、人物,分门别类,做成精美的宣纸图片可供裱挂。广西师大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小布面精装本,三本书籍三本笔记本,故宫出版社的《故宫日历》审美性和实用性兼具,因此在书签、笔记本、台历、对联、手账等方面我们亦可做些尝试。(齐鲁社  赵自环)

版贸工作任重道远

  几天的时间里,我每天都在见不同的人,有出版行业的专业人士,也有版权贸易行业的专家。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总结出在版权贸易方面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传统的读文时代变成了读图时代,国内外读者更加倾向于插图较多、有视觉冲击的图书,但如果一味地迎合这种现象,很容易出现本末倒置;第二,版权贸易逆差较为严重,“太中国化的东西不好推广”,展会期间这句话我听到了好几遍,包括很多版权代理公司主要在做版权引进,在版权输出上投入的精力还不够;第三,版权贸易人才缺乏,国内版权代理机构的数量并不多,从事版权贸易业务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国内出版社专门从事版权贸易的队伍还未建立起来。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现在读者喜欢阅读图片较多的书籍,传统出版业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将图片和文字完美结合,但也不能过度地放大图片效果,忽视文字的魅力,可以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进行数字出版,吸引读者眼球。现在贸易逆差的存在有其一定的原因,目前国外的文化对我国的渗透较深,而我国的文化在“走出去”上比较困难,导致很多版权代理公司选择从事盈利相对容易的版权引进事务。既然打算对外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肯定有非常中国化的东西,那么是否可以将中国化与国际化接轨,或用一种国外读者乐于接受的国际化方式宣传中国化理念。国内的版权代理机构以及从事版权贸易的人员也要有民族使命感,不能一味引进国外图书,还要在版权输出上下功夫。此外,要加快图书版权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我认为优秀的版权贸易人才不仅要精通外语和法律,更应该是优秀的策划编辑和市场营销人员,能够通过对市场周密的调研和分析了解海内外读者的阅读需求。这类人才既要懂图书编辑又要有市场敏感,既要有外语水平又要有沟通能力,目前我国的这类人才比较缺乏,可以邀请国外的专业人才过来培训。

  虽然现在纸质书的前景并不乐观,但无论书的形式如何改变,我们阅读的需求不会改变。我们应该转变意识,出版销售的是“阅读”而不是“纸质书”。之前,纸是书唯一的载体,但随着全球联系更加紧密,移动互联网不断颠覆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如今的载体变得多样化。我相信多场景、多形式的阅读将会把全球图书版权贸易行业带入大发展的新时代。(友谊社 岳松松)

 

新员工看书展

@崔敏 人民社

  这几年我们编辑室从日本引进了二十几本创意生活类的图书,每本的销量都过了万册,因此,和日本的几家做创意生活类图书的出版社已经非常熟悉,这次有约谈的就有4家(软银、X-Knowledge、日东书院和KADOKAWA)。日本的创意生活类书籍在世界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主要集中在衣、食、住、绿、美等五个方面。虽然这类衣着打扮、饮食烘焙、简约家居、绿植美化、护肤化妆的书并不稀奇,甚至国内也很常见,但我还是被这些日版书吸引了目光。或许是封面设计和装帧太有档次,或许是日料和饭团做得精美又接地气,也或许是调料、餐具茶器这类主题我见的比较少吧。徜徉在这些书里,也会突生迷茫,不会本本都是好书吧?引进外版书时怎样选择,是我在BIBF遇到的第一个困惑,或者也可以称为“学习的前奏”吧。后来主任带我们逛书展时,跟我们介绍他有意向的好书,比如谈极简主义的书,我发现主任要看书的出版机构,书的翻印次数和口碑,最重要的还是书的内容。而看书的翻印次数这项,是被我最快吸收的,后来逛书店时每翻一本书,都要看看它是几年时间内共几版几次印刷。

  在德国馆看到他们的儿童绘本,大多是精装,很多都有立体效果,简直是“寓玩具于书本”,我当时在疑惑,国内的儿童书里,也能出现这些毛茸茸的小猫小狗吧?路上看到韩国馆的一幅漫画,主题明明是我们中国的春秋战国人物、清宫小兵卒和竹子大熊猫,但是被他们融合在一起,画得那么Q那么可爱,好看到让我移不开步子,直到韩国人走上前跟我介绍。我觉得自己有好的资源一定要好好开发,提升创意,提高质量,让书也称得上是匠心之作。

@房小倩 明天社

  我平时就喜欢读儿童故事,此次能近距离接触来自世界各地的儿童书,顿时幸福感倍增。看到家长们带着孩子参观各个出版社的展区,精心挑选自己喜欢的图书,然后他们一起看故事,一起进行绘画创作,一起参加各种各样的图书活动,那认真劲儿让我内心颇受触动,深感自愧不如。

  在立体互动经典童话展区有一对母女,母亲在讲故事,孩子在做插图,配合得非常默契。我们走近这对母女,询问母亲带着孩子阅读的感受以及如何带孩子阅读。这位母亲非常热情地给我们传授她的三点经验。首先,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一位名人说过,“除了爱情,没有任何事情像阅读这样让我们觉得,迟来的开始也可以如此美好”。 坚持每天带着孩子看一点书,让阅读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爱上读书,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书店,感受文化氛围;其次,要选择好书,包括一些优秀的儿童作者以及有品位、有眼力的出版社,值得欣慰的是她还提到了明天出版社。阅读需要培养高雅的口味,习惯了阅读优秀图书的孩子,对垃圾的快餐图书有着很强的免疫力。再次,父母要起模范作用,正确引导孩子,给孩子充分的阅读自由。

腾博会官网